民族學專業
民族學是中南民族大學學術根基深厚、學科特色鮮明的本科專業。1951年成立了以岑家梧先生為學術帶頭人的民族研究室。1982年在吳澤霖先生主持下恢復成立民族研究所。1988年成立民族學系,開始招收民族學專業本科生。1986年民族學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2006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形成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民族學學科現為湖北省一流學科,第4次教育部學科評估A類學科。民族學專業曾獲教育部特色品牌專業,湖北省特色優勢專業,湖北省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民族學教研室擁有一支高學歷、高素質、富有創新活力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講師5人。民族學教研室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中華民族“三交”史、南方民族歷史文化等領域研究成果豐碩,承擔有“絲路古道新疆段遺跡考察與中華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獻整理研究”、“南方少數民族國家認同與民族團結的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國家級重大項目。“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為國家級一流課程,“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為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民族學專業教學條件優良,擁有專門的民族學人類學實驗室、4個省部級研究基地和14個常用實習實踐基地。2017年獲得我校首個“湖北省名師工作室(民族學)”,2021年民族學教研室獲評湖北高校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
--------------------------------------------------------------------
歷史學專業
歷史學專業是中南民族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四個專業之一。195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58年成立歷史系,1980年復校,歷史系第一批恢復招生,2000年與民族學成立歷史文化學院,2003年學院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后,歷史系改為歷史學教研室。2011年獲批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2014年獲批“中國史國家民委重點建設學科”,2023年獲批《中國歷史文選》和《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湖北省一流課程。
歷史學教研室擁有一支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碩士生導師8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年齡結構合理。全體老師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國家民委等省部級項目20余項,在《哲學研究》、《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宗教學研究》等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研究報告獲中央及省部級部門批示采用三十余篇,有著較強的科研能力。
目前,歷史學專業開設有中國史、世界史兩大一級學科課程,包括古代史、近代史、現當代史等通史課程,也包括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國際關系史等一系列專題課程和非富多彩的實踐類課程。
--------------------------------------------------------------------
社會學專業
社會學是一門直面經驗現象的社會科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吳澤霖的影響下,一批中青年學者積極從事社會人類學以及地方性知識等相關領域研究,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2002年成立社會學教研室,開始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2018年獲批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教研室現有教師共10人,教授1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其中9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碩士生導師7人、博士生導師1人;教研室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湖北省“最美社科人”1人。
社會學教研室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主要開設社會學概論、社會學理論、族群社會學和社會研究方法等本科生課程和高級統計學、社會學名著導讀等研究生課程。近年來,教研室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發揮社會學的學科優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7項,主持國家民委、教育部、省級項目和橫向課題50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在《民族研究》《社會學研究》《中國農村觀察》《光明日報·理論版》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或摘編10余篇。
--------------------------------------------------------------------
社會工作專業
社會工作教研室是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成立較早的教研室之一,于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現有教師共9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其中研究生導師9人,8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研室建有“社會工作實務與方法”優秀校級教學團隊一支,持有中級社會工作師證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的“雙師型”教師5人,湖北省“七個一百”人才培養工程(哲學社會科學類)入選人員1人,武漢市“黃鶴英才(專項)計劃”入選人才1人。
社會工作教研室主要承擔社會工作概論、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行政、心理咨詢、社會統計學等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教學工作,以及高級社會工作實務、社會工作理論等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的研究生教學工作。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20余部,主編教材與專業叢書12種,在《社會》、《心理科學》、《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等權威期刊和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承擔國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科研課題10余項。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成立于2014年,2019年獲批文博專業碩士點,2021年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現有專任教師5名,其中教授2人,講師3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5人。教研室具有良好的科研傳統,近年來共出版學術專著6部,在重要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承擔國家級項目3項。編寫《絲路流光:絲綢之路上的文物傳奇》等科普系列叢書,用文物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文博專業現有兩間實驗室,配備有超聲清洗儀、Zeiss多功能材料顯微鏡等先進儀器設備,為學生學習科技考古等課程提供實驗室平臺。民族學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萬余件(套),為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專業與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等多家文博機構簽訂實習基地共建協議,為本科生教學實習提供堅實保障。
文博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2年以55.88%的考研率位居全校文科類第一名。百余名同學先后被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錄取。畢業生就職于上海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等文博機構,成為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和弘揚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專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