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社會工作教研室主任劉宏宇老師、徐莉老師帶領50余名學生,奔赴重慶開展為期7天的深度調研。此行以“真題實做”為行動指引,旨在深入貫徹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部署,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系統學習重慶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層實踐典范,為社會工作和社會學專業服務基層治理探索創新路徑。


調研首先聚焦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的治理實踐,該街道工校社區居委會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其成功經驗成為重點研究范本。在街道綜合基層治理中心,師生與基層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到該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構建“黨建引領、兩隊支撐、N隊協同”機制,深度融合民族交往交融實踐:街道層面統籌社區建設,夯實服務基礎;社區層面聯動專業隊伍,嵌入民族文化傳承;同時整合“紅石榴”民族融合志愿服務隊等社會力量,推動各族群眾在互動中共建情誼,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帶著對于社區具體實踐的深入思考,師生們走訪雨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地考察學生托管、公益課堂等惠民項目,探討智慧技術應用場景與社區治理優化路徑,并從宏觀層面對比分析武漢、重慶兩地社區治理的實踐差異。切身感受文化服務凝聚社區共識、賦能社區治理的顯著成效。

接下來,為深化基層治理實踐認識,團隊圍繞全齡友好社區建設主題,走進鄰近特色社區開展進一步調研。在黎明社區,師生們細致考察手作市集、非遺工坊等文創空間,深入調研青年夜校如何融合技能培訓與社群關系建構、老年大學如何結合智能教學體系與健康關懷服務,系統總結該社區以文化為紐帶促進代際融合的實踐經驗。在紅土地社區,調研重點轉向民生服務與社區經濟協同,團隊與社區居民、商戶代表座談交流,廣泛收集關于社區經濟圈建設的訴求與建議,了解社區如何進行自我造血,深入探討便民服務與商業活力互促共生的有效機制。星瀾社區的養老服務調研則進一步完善了全齡服務體系圖景,師生們通過考察適老化服務設施與模式,提煉該社區在精細化養老供給方面的創新舉措。


伴隨著調研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調研視野延伸至渝北區華新街道與北碚區蔡家崗街道。在嘉和社區,其依托濱江地標打造網紅IP、推動場景化治理的實踐引起團隊高度關注。師生們重點觀察該社區如何將空間吸引力有效轉化為居民參與熱情,這一發現與師生對社區活力源的探討形成深度呼應。蔡家崗街道碚都佳園社區作為大型公租房聚集區,其服務流動人口的融合型治理模式,為解答新市民社區融入問題提供了實踐方案,與全齡服務主題共同彰顯基層治理“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團隊隨后走訪的華福雅苑、金寧等社區,從黨建引領、民生經濟協同等多維度,進一步豐富了師生們對基層治理創新路徑的立體認知。


此外,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還探訪了重慶大禮堂、渣滓洞、白公館等歷史坐標,為此次實踐注入了厚重的精神底色。在莊嚴肅穆的歷史現場,師生們透過泛黃史料與生動講解,深切緬懷革命先輩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進行的英勇斗爭,深刻體悟紅巖精神中“為民服務”的永恒內核。這份從歷史深處汲取的精神養分,與連日來在基層一線體察到的“以人為本”治理實踐,形成了跨越時空的深刻共鳴。歷史與現實在此交匯,既印證了“民生初心”在中華大地上的一脈相承,更將團隊對治理核心價值的理解,從鮮活的實踐觀察升華為深沉而堅定的精神信念,為未來投身社會服務與治理創新筑牢了堅實的思想根基。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貫穿全程的是對不同社區圍繞居民核心需求展開創新和實踐服務的深刻體悟。從五里店街道的民族團結治理典范,到各具特色的全齡友好社區實踐,再到多樣化社區的治理探索,連貫深入的行程讓團隊成員對基層治理蘊含的民生溫度有了更具象、更深切的感知。此次調研以動態視角串聯起多元社區樣本,不僅精準捕捉到各具特色的治理亮點,更提煉出“強化校地協同、堅持民生為本”的共性治理邏輯。豐富的一手資料與深刻的實踐體悟,為社會工作專業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研究素材與實踐啟示,也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探索了有效路徑。(責編:劉宏宇,審核:唐胡浩,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