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學院社會學系教師黨支部、社會學研究生黨支部、社會工作研究生黨支部以及社會學類專業本科生黨支部聯合開展重慶實踐學習活動。黨員師生通過歷史文化參訪、紅色精神傳承與社區治理研討,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提升自我。
首先,黨員師生走進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這座融合中國傳統建筑美學與現代工程技術的地標性建筑,不僅是巴渝文化的物質載體,更鐫刻著深厚的紅色印記。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飛檐斗拱間的巴渝文化基因與穹頂結構蘊含的時代創新智慧漸次展開 ——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地區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這里曾見證無數承載使命與擔當的歷史時刻,承載著黨領導人民建設新重慶的奮斗記憶。黨員們通過禮堂內懸掛的革命歷史照片,深入了解建筑背后的城市發展史,在歷史傳承與現代建設的交疊中,觸摸重慶紅色基因的文化脈動,感悟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力量。

然后,黨員師生前往渣滓洞、白公館、戴公祠等紅色革命遺址開展現場教學。在渣滓洞低矮潮濕的牢房內,銹跡斑斑的刑具與泛黃的家書形成強烈對比;白公館陳列的《挺進報》手稿,無聲訴說著革命者以筆為刃的斗爭歷程。黨員們通過沉浸式學習,深刻領會到紅巖精神中 “剛柔相濟的政治智慧、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的精神內核。在戴公祠,師生們系統梳理重慶解放前夕的關鍵歷史事件,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此外,黨員師生還陸續走訪了五里店街道、人和街道等多個街道治理中心。圍繞 "黨建引領社會工作創新發展 —— 深化多民族社區治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主題開展專題研討。在交流中,師生與街道黨工委負責人、社區工作者以武漢與重慶兩地社區治理實踐為樣本,深入探討如何強化黨組織在多民族社區資源整合、需求響應、服務供給中的核心作用。研討聚焦 "黨建引領下的多民族社區治理" 創新路徑,提出通過 "黨員社工雙培養" 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依托 "黨建項目化運作模式" ,策劃實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服務項目,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深度參與社區治理,讓紅色基因轉化為基層服務效能。街道實踐所負責人結合當地實踐,分享 "黨建 + 志愿服務" 凝聚民族合力、 "黨建 + 社會組織培育" 孵化民族特色服務品牌等創新案例,為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建設提供了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范本。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 “歷史溯源 — 精神傳承 — 實踐創新” 的學習脈絡,深度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探尋重慶多民族聚居地歷史文化遺產、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中,既強化了黨員師生的黨性修養,又為黨建引領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參與活動的黨員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在專業學習中深化黨建引領理念,積極探索民族地區基層治理新模式,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青春力量。(責編:劉宏宇,審核:錢文彬,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