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6月30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3級社會學專業師生在指導教師王振威、陳云、何倩倩的帶領下,深入興山縣開展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昭君故里這片熱土上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贊歌。

走進昭君故里,師生們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紀念館深入了解昭君出塞的歷史佳話。昭君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促進團結的文化傳統,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在實地走訪中,同學們與當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昭君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村民們自豪地介紹著村里的昭君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深入鄉村一線,師生們以小組形式在當地開展入戶訪談,記錄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昭君故里的發展故事。昭君村黨支部書記向同學們介紹了村里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大家一起發展特色農業、開展鄉村旅游、建成了光伏發電站,日子越過越紅火。”在陳家灣村,同學們重點關注了產業融合發展和互助養老等民生課題,81歲的王奶奶高興地告訴同學們:“現在村里變化太大了,鄰里關系越來越和睦,我們老人的晚年生活越來越幸福。”

6月29日,第二屆“同舟共濟朝天吼 攜手同行向未來”漂流友誼賽在興山燃情啟幕。來自臺灣苗栗縣的26名參訪團成員與中南民族大學的65名師生以體為媒、共敘親情、共話團結。比賽特別設置混合編組環節,兩岸選手隨機組成29支隊伍,在闖險灘、越激流的過程中,緊握的雙手與相視的笑顏成為“中華民族一家親”最生動的實踐注腳。臺灣參訪團領隊謝文福與我院學生馬凱初次搭檔便默契十足,獲得比賽冠軍。通過漂流友誼賽,兩岸同胞在加深了了解、增進了感情,構建起跨越海峽的情感聯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此外,興山縣委統戰部(縣民宗局)聯合我院開展“紅心向黨 石榴花開”系列慶“七一”主題活動。清晨的高鐵興山站,昭君雕像前響起《大中國》的激昂旋律,身著絢麗民族服飾的學子與興山縣民宗干部臉貼國旗、手持黨旗,以一場青春洋溢的快閃活動點燃現場氛圍。在隨后舉行的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校地雙方近百名黨員、團員共同重溫入黨誓詞,興山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舒芹系統介紹了當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我院學子在昭君故里這片熱土上,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的升華,更在心中深深烙下了民族團結、鄉村振興、兩岸交流的印記。作為中南民族大學鑄牢宣講團成員之一的學生鞏宇佳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作為民族院校學生,我們要當好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未來我院將持續深化校地共建,搭建更多實踐合作平臺,促進各族青年在實踐中學思踐悟,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