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展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增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于6月14日至6月18日舉辦了“汲汲知新語,惓惓思非遺”中南民族大學第二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班。
本期研學班開設了剪紙、中國結制作、扎染以及文物修復等四門課程,吸引了來自不同學院的50余名本碩博同學參與。

校剪紙藝術協會的朱晶晶老師為同學們講授了剪紙的歷史、北方剪紙與南方剪紙的區別、服飾民俗與剪紙花樣,以及單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拼色剪紙等各類剪紙的特點等內容,并通過親自示范教會同學們巧剪囍字、中國結等圖案。
校創藝中國結協會的副會長陸卓琳、朱加仙等同學從中國結的來源、歷史發展,以及不同繩結的寓意等方面為同學們講授了平結等結繩技藝,悉心教會同學們編織簡易蜻蜓、平結手鏈和金剛結手鏈等。
我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研究生張瀧同學為同學們介紹了扎染的歷史和基本原理,隨后通過親自示范,使同學們掌握了扎染的幾種扎法,并成功做出了花樣各異、顏色亮麗的扎染作品。

我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研究生蔡儀向同學們介紹了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定義、古陶瓷修復的類型、古陶瓷修復的步驟等內容,帶領同學們親身體驗陶瓷修復流程。同學們初步掌握了陶器、瓷器的修復技術,對陶瓷修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本期研學班的學員通過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技藝,在實踐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課程結束后,同學們均表示受益匪淺,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增強文化自信,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責編:楊科,審核:唐胡浩,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