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求知”實踐隊寒假實踐圓滿結束 |
作者:林煒杰發布時間:2024-01-28 瀏覽次數: |
1月20—1月26日,在唐胡浩、高婕、庾華及李若慧四位老師的指導下,“從實求知”實踐隊深入民族地區,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興侗寨開展了為期七天六夜的社會調查。調查過程中小組成員結合學科優勢,以“口述歷史訪談”、“半結構式訪談”、“參與式觀察”為基本方法,深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深度挖掘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三交”事實,并通過鏡頭記錄當地居民關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痕跡,以實證材料講好“三交史”。
“經濟來往,旅游開發”,促進各民族“交往”。 以旅游開發為契機,肇興侗寨為我們提供了民族交往的大平臺。 旅游產業是肇興侗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產業, 2021年起佛山市對口協作貴州省黔東南州15個脫貧縣,其中就包括肇興侗寨所在的黎平縣。協作工作的開展在推進多項幫扶重點工程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東西部協作的加深。以民旅為契機,肇興迎來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并提供了友好交流的平臺與空間。 在硬件設施上,景區為“交往”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適的空間。“高鐵站+客運站”的組合方式讓旅客能夠方便快捷的進入景區。景區內部基礎設施完備,既保證了配套設施的完整性,也保證了旅客的舒適性。 在招待與迎接上,景區為“交往”提供了平等、特色、包容的平臺。頗具本土特色的迎賓表演及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商店,都在向游客們展示著風土人情。普通話的全面普及讓游客與當地居民能夠親切交流,熱情的當地居民在用餐禮儀、飲食口味等細節也會為游客多加考慮,讓游客們感到無微不至的照顧。 “民俗節日,文化展演”,促進各民族“交流”。 以民俗文化為載體,肇興侗寨成為了民族交流的大舞臺。 在旅游景區與世居村落的雙重身份下,旅游公司與當地居民在鼓樓、花橋、風雨橋等公共文化空間組織民俗文化展演,向游客展示當地民俗文化,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除此之外,當地人也有很多傳統節日,例如:三月三、六月六、谷雨節、侗年等。每年在慶祝谷雨節與侗年時都會有大量的外地游客參與其中,當地居民也會熱情邀請游客參與到本地的傳統節日,在體驗中完成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每年,不同的民族村寨都會輪番組織“蘆笙節”,負責組織的村寨會邀請其他村寨的蘆笙隊伍比賽吹蘆笙。參加“蘆笙比賽”的成員除了本地的侗族外還有苗族、瑤族等民族。以賽會友,加強交流,“蘆笙比賽”中各支隊伍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比賽的同時也是對于蘆笙吹奏技巧的交流。各民族村寨對于“蘆笙節”的積極舉辦,保持了當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穩定來往,促進了各村寨、各民族間后續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也為日后的交往、交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
“通婚往來,人口流動”,促進各民族“交融”。 以婚戀交往為紐帶,各民族成員完成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通婚是民族三交的重要部分,基于長期的經濟與文化交往,黎平縣的苗族與侗族自古以來便一直有著通婚的情況,因此,在肇興侗寨也一直有著 “苗侗一家親”的觀念。 據當地居民講述:“在旅游開發前,每個村寨都會定期‘趕場’(趕集)、舉辦節日,并且會邀請周邊村寨的居民一起參加。”基于長期的經濟來往與文化交流,當地苗族與侗族通婚是較為常見的事。據當地居民講述:“我們在婚姻方面是很開放的,可以與其他民族通婚。”當與其他民族的成員建立婚姻關系后,當地人會積極接納外來成員,使其成為侗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在這樣接納與融入的觀念下,肇興侗寨與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在很長時間里一直保持著通婚與交往,最終形成了“苗侗一家親”的觀念。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小組成員們深入民族地區,融入同胞群體。在搜集信息與訪談過程,小組成員切實感受到了各民族成員的團結力量,也感受到了民族三交在民族地區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促進作用。小組成員致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扎實學科理論、借助學科優勢,筆耕不輟、屢踐致遠,在祖國大地上探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基礎與歷史淵源,用紙筆與鏡頭記錄下民族三交的社會事實與精彩瞬間。 (責編:楊科,審核:唐胡浩,上傳: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