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實踐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11月30日,學院民族學專業教師黨支部、民族學類研究生黨支部、民族學專業本科生黨支部開展聯學聯建系列活動之二,前往湖北省博物館進行實地學習,領悟荊楚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記。
黨員們首先來到曾侯乙展廳,展廳內氣勢恢宏的曾侯乙編鐘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是古代青銅鑄造技術與音樂藝術高度融合的結晶。與編鐘同出一墓的曾侯乙尊盤,同樣以其復雜的透雕工藝讓人折服,盡顯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與無限巧思,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
行至二層,講解員詳細講述著越王勾踐劍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它輾轉流傳至今的歷程。黨員們驚嘆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深刻領悟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與統一,無論是荊楚大地的文化瑰寶,還是古越民族的智慧遺存,都在中華民族的大框架下交相輝映。

(圖為各支部黨員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楚國八百年”展廳從物質到精神、從文獻到文物,全面地呈現了楚國的歷史和文化。先秦時期楚文化的起源、發展與成就在各位黨員面前緩緩展開:從代表了當時青銅工藝最高水準的“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的吳王夫差劍,到彰顯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的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再到用最樸拙的畫法勾勒出2000多年前最真實的楚地生活,被稱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風俗畫”的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展廳通過豐富的文物和詳實的歷史資料,深刻證明了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體,充分體現了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周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基礎,展示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間文化的互動與共生。
湖北省博物館作為展示荊楚歷史和文化的窗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平臺。跟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的足跡走進湖北省博物館,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黨員們紛紛表示,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和文化傳承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本次聯學聯建活動,在思想與文化的碰撞中,加強了民族學專業各黨支部黨員間的聯系和交流,提升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圖為各支部黨員合照)
(責編:袁磊;審核:王璐璐;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