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9日,我院“汶川教育重建探索隊”的兩名成員崔智博、解聚陽在陳祥軍教授的指導下,以田野調查為基本方法,前往四川阿壩汶川縣威州鎮、映秀鎮、漩口鎮針對汶川震后教育生態重建相關問題進行參與觀察和社會調查,考察災后教育生態重建與發展的操作路徑和川西北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落實。

圖為團隊成員與共青團汶川縣委員會進行相關工作協調接洽
7月3日起,團隊成員通過電話訪談共16位汶川地震親歷學生形成相關調查問卷,先后前往汶川縣教育局、應急管理局、漩口中學遺址、汶川中學等共10處單位開展社會調查,并與汶川縣內回族、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和災后教育重建典型家庭及學生個體共30余人進行“他者”參與觀察。

圖為團隊成員在汶川縣民政局進行面對面調查以及在汶川縣無憂青少年提案進行提案匯報
教育重建是災后應急響應和管理的重要一環。民族地區災后教育重建應強調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從微觀視角對學生及其周圍進行關注及對點幫扶。團隊希望以汶川縣這一全國典型,推廣研究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教育應急響應與重建路徑,力圖為我國災后教育生態及其重建總結中國式經驗。

圖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
(責編:張敏,審核:王璐璐,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