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至19日,西藏民族大學馬寧教授應邀做客中南民族大學“澤霖講壇”,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八角樓報告廳開展系列講座,我院陳祥軍教授和方長明副教授主持,民族學、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社會學等專業的師生參加。
第一場講座主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效和模式——以西藏為考察中心》,從我國藏醫藥浴法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故事入手,講解西藏文化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介紹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程和成就,系統闡述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種保護模式,即文化援藏的“尼洋閣” 模式、政府主導的“勒布溝”模式、跨境傳承的“斗玉—準巴”模式、高等學校教育和師徒教育相融合的唐卡畫院模式,使聽眾能夠全面、系統地認識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重要意義。
第二場講座主題為《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及其實踐》,以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民族團結政策的理解為引子,串聯起眾多的歷史故事,突出學術性和趣味性,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講解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介紹中國共產黨人在西藏開展民族團結工作的歷史進程,展示西藏開展民族團結工作的實踐過程,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提出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路徑。使聽眾認識到我國的治藏政策從強調民族團結發展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講座尾聲,馬寧教授深入淺出地回答了在場學生的提問,贏得了陣陣掌聲。陳祥軍教授和方長明副教授均對馬寧教授精彩的演講表示了感謝,鼓勵各專業的學生學習運用跨學科和跨界思維,超越自身領域,將學術研究提升到實際實踐的層面。
(責編:楊科,審核:王璐璐,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