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何星亮應邀做客“澤霖講壇”,在我校學術交流中心做題為《中國龍文化的類型、特征與人文精神》的學術報告。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柏貴喜教授主持講座,我院師生踴躍參加,講座座無虛席。
21世紀以庚辰龍年(2000)開始,明年是甲辰龍年(2024)。由古而今的龍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從何體現?何星亮教授就此問題向師生們分享了他生動殷實的龍文化研究之旅。

首先,何星亮教授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將中國龍分為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三種類型。接著,何星亮教授以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多學科視角總結了中國龍的基本特征:永久性、連續性、變異性、多樣性、普遍性和整合性。這六大特征共同形成了中國龍這一與西方龍截然不同的龍形象。在中國文化中,龍體現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創新精神、綜合精神、包容精神、進取精神、獨立精神。中國龍這一積極、正面的形象,使得“望子成龍”的愿望在中國大多數家庭中普遍存在。當“望子成龍”從美好的象征寓意到體現中國家庭育兒的成就動機,龍文化以新的形式與內涵寄蘊于東方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最后,何星亮教授基于時代特點與時局形勢,對當代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新的展望。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現象之一,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凝聚的紐帶,是文化認同的根基,是情感聯系的橋梁。在著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今天,龍文化所具有的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于加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在講座的問答互動環節,何星亮教授耐心答疑解惑,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最后,柏貴喜教授對何星亮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何星亮,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決策咨詢委員,曾任中國民族學會秘書長和常務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研究工作,出版個人獨著16部,合著8部,主編學術著作和論文集18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民族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其中《新華文摘》轉載23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理論文章150 多篇,撰寫應用對策研究報告、建議和信息約200篇。學術論著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11項,研究報告獲省部級優秀對策研究特等獎、一等獎、 二等獎和三等獎共計59項。(文:周楓婷/圖:朱芷軒)
(責編:王瑩,審核:方長明,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