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學的巫達教授應邀請出席了澤霖講壇,在八角樓報告廳作了題為《通過語言準確把握人類學核心概念——以族群、民族與中華民族概念為案例》的精彩講座。此次講座由馬惠娟老師主持,劉麗娜、張麗劍等老師和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共同參與。巫達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現場的討論氛圍熱烈,為與會者帶來了一次難得的學術盛宴。

講座由巫達教授的教學經歷開始,由淺入深地引入對“民族”、“族群”和“中華民族”的解讀。巫達教授首先對人類學的核心概念進行了回顧,其后介紹了語言學對人類學的理論貢獻,包括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等。巫達教授著重介紹了音位與音素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并由此解析人類學中“主位”與“客位”核心概念。將音位和音素概念進一步引申,可以擴展學界關于“民族”、“族群”和“中華民族”等概念討論的視野,很好地解讀其中的二元關系。巫達教授說∶“我們說的‘民族’是音位的,是因為民族通過音位歸納的原則,可以把有一定差異的‘音素’(有文化差異的社會組織——族群)歸并為一個音位(國家級別的民族),這樣可以解釋‘民族’里面有多個‘族群’的現象。”

巫達教授的精彩分享讓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受益匪淺。大家不僅獲得了新知,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現場師生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與巫達教授展開了熱烈的現場交流。民族學專業2020級的田玉林同學分享了自己對講座內容的感悟,并就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與疑問。民族學專業2021級的蒙高偉同學結合自己對巫達教授論文的研讀,探討了法律人類學視角下習慣法與現代法律的相互關系。民族學專業2022級的吉地吾黑同學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提出了關于語言訓練作為方法論的可行性問題。社會學專業2023級的許珂網同學則將討論引向了更廣闊的領域,詢問音位和音素概念如何應用于對世界其他民族的認識。劉麗娜老師對當前地方方言逐漸消失的現象表達了關切,并尋求巫達教授的見解。馬惠娟老師則針對語言人類學入門難度較高的問題,與巫達教授探討了對同學們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
巫達教授對這些問題都給予了耐心的解答。在講座的尾聲,他鼓勵大家,盡管語言人類學的學習起點較高,但只要投入其中,就會發現它不僅趣味盎然,而且大有可為。
(責編:王瑩;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