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下午,我院邀請吐魯番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老師進行題目為“回鶻佛教藝術的畫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專題講座。該專題講座是澤林講壇第308期,也是《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絲路古道新疆段遺跡考察與中華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獻整理研究》系列講座的第1期。此次講座由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陳祥軍教授主持,在學院八角樓報告廳舉行,來自院內外40余名老師與學生現場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主持人陳祥軍教授介紹了陳愛峰老師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方向。陳愛峰,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吐魯番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敦煌研究院人文部特聘研究員,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藝術、隋唐史、吐魯番文書。近年主持國家級課題項目3項,出版著作4部,并在《中國史研究》、《宗教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20余篇高水平文章。
陳愛峰老師首先介紹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歷史沿革。柏孜克里克石窟始建于5至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唐、宋、元時期吐魯番地區受中原王朝管轄,石窟壁畫深受中原畫風影響,中原新翻譯的佛經也極大豐富了繪畫的題材與內容。15世紀中葉,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柏孜克里克石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逐漸淪為廢墟。接著,進一步講解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具體內容。該石窟的形制獨特,現存洞窟83個,按建筑形制分有中心柱窟、中心殿堂窟、穹窿頂窟、縱券頂窟、橫券頂窟5類;按功能分主要有禮拜窟、禪窟、僧房窟和影窟(埋藏高僧骨灰與舍利的洞窟)4類,是高昌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石窟群洞。石窟壁畫的內容主要有尊像畫、說法圖、經變畫、供養人像、花鳥畫、裝飾圖案六個部分。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鶻時期壁畫的繪畫風格,是以中原畫風為主導,兼及龜茲與中亞藝術元素,融會貫通之后形成了辨識度極高的回鶻風格。壁畫保留了諸多不同民族的形象、服飾、文字榜題,證明千佛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東西文化的精髓,對研究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匯集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講座最后,陳愛峰老師作了深刻總結: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畫內容與題材以漢傳佛教為主體,此外還有一部分藏傳佛教壁畫,并融合了祆教的內容,同時也是一處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遺跡。因此,該石窟是回鵲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講座結束后,老師和同學們就石窟的具體內容、歷史價值等與陳愛峰老師進行了熱烈的交流。最后,由陳祥軍院長從兩個方面做了總結:一方面肯定了陳愛峰老師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受陳愛峰老師講座的啟發,從交叉學科的角度強調“以小見大”“透物透人”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并叮囑同學們多閱讀、多思考、靜下心來做研究。
(責編:王瑩;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