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張敏應邀做客澤霖講壇,在八角樓報告廳開展題為《空間:作為理論與方法》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陳祥軍教授主持,吸引了全院各專業師生積極參與,現場氣氛熱烈。
張敏,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文化人類學專業),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英文版)》副主編。主要關注人觀(personhood),空間(space),以及身份認同與中國性(Chineseness)等議題,具體涉及教育、青年、老年及醫學人類學等領域。作品刊載于SAGE Open , Ethnography, Children & Society, Education and Ethnography, East Asian Policy,《婦女研究論叢》、《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刊物。

首先,張老師從空間的基本概念入手,回顧了人類學中空間論題的早期演變路徑。她指出,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維度,空間與空間研究貫穿于人類學學科的發展歷程中。通過詳細介紹《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努爾人》兩本經典民族志闡明,空間往往以靜態且均質的承載文化的容器的形態出現在研究的視野中。其次,張老師重點討論了當代空間理論的轉向,并從“政治經濟空間”、“身體空間”、“詩性空間”三個方面說明,空間是人類具身性的社會活動相互纏繞并不斷生產與再生產出新空間的過程,而這種理論轉向打開了空間與日常生活的意義建構之關聯的可能性。然后,張老師通過“教育空間”、“博物館空間”、“感官空間”三個具體案例呈現了空間研究在具體分支領域的經驗層面的動態。最后,張老師指出,空間不僅是重要的研究議題,更發展為極具潛力的方法論工具,助力人類學家對于變遷背景下社會與文化議題的理解。
講座的自由交流環節中,大家圍繞空間與人類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交流。馬惠娟老師認為,本次講座從理論層面和學科歷史層面促使大家重新思考人類學的發展及其對空間理解的變化,講座中關于“博物館空間”的具體案例為大家理解博物館設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視角。臧藝兵教授表示,傳統人類學很少將物理學意義上的概念與人類學結合,人生的困惑往往源于對“空間”的迷茫,因此關于“空間”的研究對個人生命成長以及智慧發展具有直接影響。最后,陳祥軍教授對張敏副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并強調此次講座為大家演繹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同學們要相互交流,觀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及時消化理論知識,把知識轉化到日常生活中。

(責編:王瑩;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