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劉文鎖教授應邀做客“澤霖講壇”,在學院八角樓報告廳開展了題為“新疆‘三夷教’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的專題講座。該專題講座是澤霖講壇第330期,也是《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絲路古道新疆段遺跡考察與中華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獻整理研究》系列講座的新一期。講座由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陳祥軍主持,齊子通、高晶晶、李雪婷、程天德、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李素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趙夢涵老師和學院各專業同學參加了講座。

圍繞講座主題,劉文鎖教授首先闡明歷史背景與問題,重點是新疆古代“三夷教”漢文史料稀缺的問題、入華“三夷教”與世界之關系以及“三夷教”之中國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接著,他介紹了早期祆教遺存及中古祆教遺存。隨后,他梳理了一批景教遺存,其中以高昌故城東郊景教教堂遺址、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奇臺唐朝墩古城景教教堂遺址為主。最后,他描繪了吐魯番地區摩尼教寺院遺址和出土遺物方面的細節。交流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圍繞“佛教圖像中頭光的起源”“吉爾贊卡勒在塔吉克語中的含義”等問題與劉文鎖教授展開深入探討,現場氣氛熱烈。
陳祥軍院長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指出學術研究應重視考古資料,新疆“三夷教”的考古發現對理解古代新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認識中古西域政治文化演變具有重要價值。鼓勵同學們打破學科壁壘,不斷拓寬自身的學術視野。
通過此次講座,同學們對新疆“三夷教”考古有了基本認識,激發了考古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濃厚興趣,講座取得圓滿成功。
(責編:高晶晶,審核:陳祥軍,上傳: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