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災害文化與中國社會的彈韌性營塑”學術研討會在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博物館)主辦,南方科技大學社科中心、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協辦,來自30多所高校的60余位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類學研究如何賦能強韌社會構建。
開幕式上,中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方德斌向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祝賀,他回顧了中南民族大學的辦學傳統、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研討會基于“災害文化”,將通過跨學科視角來探索災害應急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路徑,最終為中國社會的彈韌性營塑提供理論基礎和智力支持。最后,方校長預祝此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朋友在中南民族大學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民族學博物館館長陳祥軍教授向與會代表表示歡迎,并介紹了學院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教學特色。他指出,社會身處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中,此次研討會基于跨學科視野,以人類學的學科視角獲得不同人關于災害的應對方式,梳理出重大災害的群體經驗,探索應急管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也為風險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智力支持。他強調,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愿與全國科研院所一道,在對話溝通中增進理解,在并肩前行中增進信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而后是主旨發言環節,王曉葵教授以《災害研究的多學科視角》為題,介紹了災害研究的解釋框架、案例與思路。李永祥研究員以《嵌入在神話和地震生物學中的跨物種防災文化》為題,展示了神話和科學語境中的地震生物學,探討了跨物種文化的科學防災價值。周瓊教授以《傳統災害社會的韌性及共性之源——歷史災害心理學研究發凡》為題,探討了歷史災害心理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歷史災害心理學的變遷脈絡,介紹其基本方法和法則。彭毅教授以《萬物互聯與社會韌性》為題,介紹了信息技術與社會韌性,展示不同連通性之下的社會韌性。臧藝兵教授以《在天災與人禍之間:三次重大災害親歷與人類學思考》為題,憑生動的故事和所見所聞,通過人文敘事闡釋了三次災害經歷,思考了文化的抗災功能。張曦教授以《災害與婚姻:性差視角下作為社會脆弱性的道德感》為題,講述了地震災害與婚姻,兩者的理論、案例,并對現有的文獻進行了反思。彭文斌教授講述了對主旨發言內容的思考和體會,提出“學術的韌性”,闡釋了災害研究的跨學科視野和代際傳承。

圖1 與會專家做主旨發言
本次論壇共設六個分論壇,與會代表圍繞災害文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內容包括災害人類學的前沿理論、災后重建、災害史、災害文學、災害行為等諸多議題,與歷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交叉,眾多反思性話題和前沿研究被關注和討論。

圖 2 與會代表交流討論
閉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方長明主持,彭文斌教授等六位代表做分論壇總結匯報。陳祥軍教授對此次論壇做總結發言,他首先對會務人員的熱情服務表示感謝,而后陳老師表達了對未來的三點期望,第一,希望前輩們傳承精神,一如既往地支持后輩;第二,希望同仁堅守學術底線,不忘初心,培養人才;第三,希望青年學者、同學們,能夠認真讀書,靜心思考,求知、求真、求實,成為人格獨立的“社會人”。論壇最后,陳祥軍教授邀請卓明信援志愿團隊發起人、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應急救援服務分會副主任委員郝南先生為大會作發言。郝南認為,此次論壇具有強烈的親切感,很高興能夠看到有更多的研究者關注災害,人文社科的視角對于災害恢復是至關重要的,此次論壇達成了寶貴的跨界交流,望與會代表能夠加強知識產出,賦能防災減災。

圖 3 與會代表合影
本次論壇特色鮮明、主題豐富,專家學者展示出扎實的研究成果,各個學科的專家齊聚一堂,聚焦該領域的前沿動態,呈現出精彩多元的學術交流,是一場成功的學術盛會。
(責編:張敏,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