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5月18日,我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跨學科研究團隊”在民社院八角樓報告廳舉行“文化自信系列講座。分別邀請了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學專委會副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史吉祥,深圳博物館副館長、文物鑒定專家郭學雷,無錫考古所所長劉寶山,南京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等主講。我院文博、民族學、歷史學及其他專業(yè)師生參加了講座,庾華、陳祥軍、李雪婷老師分別主持。
安來順老師以“代博物館中的物與事,往與今”為題,從“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中的收藏”和“博物館中的傳播”三個維度為廣大師生細致地講述了近現(xiàn)代以來博物館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博物館傳播的五個理念:連接古今、資源拓展、多元視角、觀眾核心、利益相關。
史吉祥老師以“不變與變——博物館的定義與博物館使命之我見”為題,從博物館定義的演變、博物館的本質特征、藏品的概念和博物館的使命七個方面闡述了博物館的定義和博物館使命的“變”與“不變”。
郭學雷老師以“古陶瓷研究方法的思考與實踐”從“古陶瓷研究的階段”和“古陶瓷研究應注重的幾個方面”兩個角度講述了古陶瓷研究的方方面面。古陶瓷研究不能限于單一的方法,而應各種研究方法相輔共成。
劉寶山老師以“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及其重大意義”為題,從“何謂文明”、“太湖文明起源”、“發(fā)現(xiàn)太湖流域文明的曙光”、“江南土墩墓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中華文化的另一個特征:敬天祭祖,天人合一,尊宗敬祖”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證明邁入文明的門檻,并率先有了國家文明的形態(tài)”六個點入手,闡述了太湖文明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為大家?guī)砹擞^察太湖文明起源的全新視角,也加深了在座師生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認知。
尹磊老師以“北族的政治秩序與政治意識:反思“父—子”二級結構”為題,闡述了“父—子”二級結構在北族建立世界秩序的過程中的作用,但在分析與漢地既有傳統(tǒng)支配下的定居民發(fā)生接觸的過程中,卻往往淪為變亂的根源。強調就這類差異進行多角度的觀察,是深入闡明諸文明沖突、融合的契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