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15點,李幼平教授應邀來我院開展澤霖講壇297期“禮失求諸野 問律大晟鐘——一個音樂史學研究課題的田野工作案例”講座活動。本次講座由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陳祥軍教授主持,李幼平教授主講。我院八角樓會議廳約五十人共同參與。
在此次講座中,李幼平教授借《禮失求諸野 問律大晟鐘——一個中國音樂史研究課題的田野工作案例》這一議題,向在座師生分享了自己在學術領域求知、探索和研究的經過,也讓大家感受到一流學者在對待科學研究時的敏銳、熱情與執著。

李幼平教授以習近平總書記接待各國政要時所使用的背景音樂為切入點,引出了兩個重要概念——“禮”和“禮樂”,借此解釋了“禮失求諸野,問律大晟鐘”的含義,奠定了講座的基調。
隨后,李教授由自己所從事的音樂考古工作出發,也就是人類學的重要分支——考古學的“田野”調查出發,將人類學的“田野”與藝術學中的“采風”進行了比較,向聽眾介紹了“走近”田野與“走進”田野的區別,呼吁青年學者要盡量搭建起基于“技術、方法和理論”的三重知識體系,完善“前田野”、“中田野”和“后田野”三個階段的工作流程,學會科學、系統地開展研究工作。
講座中,李幼平教授將“禮失求諸野”中的“野”,由宋徽宗制禮作樂求于民間音樂、歷史傳統,擴展至當代學界問律叩鐘于出土實物、歷史文獻。將問“律”,由對大晟鐘“音律”的研究,擴展至對古代禮樂發展的追索。對于本研究的跨學科性,李幼平教授更是提出了“一體兩翼三重門”的學科理念。“一體”之“音樂學”,“兩翼”之“考古學”、“歷史學”,三者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大晟鐘的音樂學研究。
反觀自己的研究過程,李教授強調了“厘清學科邊界、奠基學術常識和達到學問境界”的重要性,也向青年學者們指出了研究的最終方向——“悟道求真”,暨從學會知識技能,到思辨質疑與求證解疑,最后悟道求真的學術探索邏輯。
講座結束后,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師生與李幼平教授針對考古學、音樂史學、民族學的學科視角進行了答疑互動。李幼平教授表示“良好的問題意識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針對有限的歷史資料要做到“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做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學者”。

(責編:王瑩;審核:陳祥軍;上傳: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