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然
職務/職稱:教授
通訊地址: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 八角樓206
E-mail:550241642@qq.com
一、學習和工作簡歷:
(一)學習經歷
1.2002.6-2005.9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歷史學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2.2006.9-2009.6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二)工作經歷
1.1995.7-2002.9:湖北省隨州市環潭中學教師
2.2010.8-至今: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民族學學會理事、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漢民族研究學會理事
三、科研及成果
(一)主要研究方向
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文化遺產、應用民族學、中國民族學史
(二)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土司文化遺產比較研究”(20FMZB005);
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清以來武陵山區集市體系發展與多民族地區社會整合研究”(13BMZ077);
3.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動與族際關系研究”(09CMZ023);
4.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南方少數民族國家認同與民族團結的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17ZDA154)子課題“南方少數民族國家認同與民族團結歷史文獻的價值及應用研究”;
5.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2022)子課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制機制創新研究”;
6.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都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與實踐創新”(2022)子課題“城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7.主持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中華民族整體史觀研究”(2023-GMG-020);
8.主持湖北省委統戰部重大課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湖北卷》子課題“明代”;
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民族村寨保護、發展與鄉土社會文化變遷研究——基于武陵山區的調查”(12YJA850013);
10.主持湖北省“深度學習——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看新時代十年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
11.主持國家民委項目“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成就、經驗、問題與對策”(2014);
12.主持湖北省社科聯中國調查項目“湖北省民族地區特色古鎮保護與建設調查”(ZGDC201529);
13.主持國家民委項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研究”(2019-GMB-002)等;
14.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烏江航路文化線路遺產研究”(2021)。
(三)代表性科研成果
1.《認同與偏見: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族群關系的文化表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02;
2.《民族特色古鎮百福司保護與建設調查》,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01;
3.《中南地區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正史文本敘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4.《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看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廣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
5.《土司遺產的復合形態、多元價值及其實現路徑》《貴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6.《家史傳承:明清南方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自我表達——以明清土司族譜為中心》《廣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7.《西南山地特色城鎮轉型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啟示——以湖南省湘西州浦市鎮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9期;
8.《從吳澤霖邊疆建設思想看當代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9.《從土司身份的確認探尋國家認同——以索觀瀛土司為例》(2/2)《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10.《民族傳統文化的生態重構與傳承發展體系再造——以土家織錦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11.《南方少數民族民族團結與國家認同典型敘事類型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12.《社區參與視角下世界文化遺產地社區發展研究——以湖南永順老司城村為例》《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新華文摘》2021(3)論點摘編,人大復印資料《文化創意產業》2021(1)轉載;
13.《文本書寫與社會記憶:巴蔓子葬身都亭山的歷史人類學考察》《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2/2);
14.《武陵山區民族特色古鎮的保護與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第6期。《中國民族報》2017年1月25日“理論周刊”版以《武陵山區民族特色古鎮如何建成現代化美麗城鎮》為題進行全文轉載。《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11期轉載;
15.《多民族聚居區集市城鎮化歷程及其社會整合分析 ——以湘西鳳凰吉信鎮為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9期;
16.《民族村寨保護、發展實踐及其理論省思——基于武陵山區的調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中國民族報》2015年4月17日理論版以《武陵山區民族村寨保護發展的調研與省思》為題全文轉載;
17.《多民族聯合自治地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8.《景觀人類學視角下土家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城址的實證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19.《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理念與實踐研究——基于云南省環洲大村的人類學考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20.《漢民族學會年會暨荊楚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
21.《當代湘西土家苗族互化現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22.《當代多民族社區族群關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23.《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族際通婚與文化互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24.《當代湘西民族文化互動探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25.《吳澤霖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6.《滇西土司國家認同研究——以南甸宣撫司為例》《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27.《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宣傳教育》,研究報告,省部級以上采用,2021;
28.《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省部級采用,2022年;
29.《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宣傳教育“五難”及其應對》,研究報告,省部級采用,2022;
30.《邊疆地區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舉措、問題與對策》,研究報告,省部級采用,2022。
四、教學及成果
(一)主講課程:
1.《中國民族關系史》《應用民族學》,本科生;
2.《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國民族學史》,研究生。
(二)教學成果:
1.《融合信息技術的民族學專業課程思政化改革實踐研究》,國家民委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序第二);
2.《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序第四)。
五、各類獎項
1.第十二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認同與偏見: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族群關系的文化表達》,2020,10.;
2.第十三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土司的國家認同及其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研究》(系列論文),2022,12.;
3.第十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武陵山區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系列論文),2016,12.;
4.國家民委優秀社科成果獎三等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宣傳教育調研報告》,2022,6;
4.國務院扶貧辦2020年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主題征文優秀獎:《西南山地特色小城鎮轉型與發展史及其啟示研究——以湘西瀘溪縣浦市鎮為例》;
5.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調研報告類):《湖北武陵山片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調研報告》(第三作者),2012,12;
6.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調研報告類):《關于內地多民族聯合自治地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調查與思考》(第三作者),2011,07;
7.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調研報告類):《城市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第四作者),2015,03;
8.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科研成果獎,2015;
9.湖北省青年學者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湖北省社科聯):《生態重構與體系再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傳承的文化實踐及其理性闡釋》,2015.;
10.2015年入選湖北省“七個一百”人才培養工程(哲學社會科學類)入選人員;
11.2018年入選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選;
126.《利川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線路設計》(2023),入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精品案例。
六、社會服務
1.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2018,序三),并獲文化和旅游部批復。2021年3月,參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預評估;
2.《恩施州宣恩縣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2018);
3.《宜昌市土家族文化生態區保護規劃》(2018);
4.《宣恩縣萬寨鄉鄉村振興規劃(7個村)》(2020);
5.《廣西德保縣芳山文化公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設計》(2022,序二);
6.《利川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線路設計》(2023,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