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祥軍
職務/職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民族學博物館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通訊地址:湖北武漢洪山區民族大道182號 中南民族大學5號樓,430074
E-mail:benjamin115@163.com
一、學習和工作簡歷:
(一)學習經歷
1.1996-2000,新疆師范大學外語系 英語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2.2004-2007,新疆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民族學專業法學碩士學位
3.2007-2010,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人類學專業法學博士學位
4.2017.9-2018.9,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 訪問學者
(二)工作經歷
2000-2004: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六中學,高中英語教師
2010-2014: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
2014-2021: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2022-至今: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2019-2022: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教研室主任
2021.5-2023.7: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
2023.7-至今: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博物館,院長/館長
二、負責或參與的學術團隊
1.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
2. 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3. 中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4. 教育部伊斯蘭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
5.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三、主要社會兼職
1. 湖北省國家安全智庫首批入庫專家;
2.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
3.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生態人類學專委會委員副主任;
4. 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
5.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化潤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6.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南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四、科研及成果
(一)主要研究方向
生態-環境人類學、絲路古道與牧區社會、跨境區域研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災害人類學、影視人類學及口述史等
(二)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主持的縱向課題
1. 20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中南民族大學絲路古道與中華民族“三交”史研究團隊(絲路古道新疆段遺跡考察與中華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獻整理研究),23VJXT016;
2. 202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公共衛生安全視域下的“災害文化”與強韌社會構建研究20&ZD152)子課題四:近年公共衛生事件的災害民族志研究;
3. 2020 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2020年度立項課題:帕米爾高原跨境生態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與實踐研究(2020-N04,結題);
4. 2019 國家社會科學一般基金項目:帕米爾高原游牧民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保護與應用研究,19BMZ144;
5. 2019 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養計劃項目,MSR20004(結題);
6. 2011 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阿爾泰草原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結題,良好),11CMZ041;
主持的橫向課題
1. 2021 南方科技大學合作項目:絲綢之路文化、生態與考古之跨學科研究(結題);
2. 2020 云南大學新冠應急項目:新冠肺炎防控時期疫情爆發地流出人員“污名化”形成的社會心態、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YNUNXG-014,結題);
參與的課題
1. 2019 國家社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研究專項:薩里庫爾塔吉克語使用現狀及演變研究(19VJX084);
2. 201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維族流動人口融入都市矛盾的發生和化解機制研究”(16YJC840004);
3. 2013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部少數民族宗教與和諧穩定發展對策研究(BSZ13001);
4. 2010 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之子課題:制度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以內蒙古、新疆、青藏高原草原牧區為例,(09&ZD010);
5. 2010 阿爾泰地區游牧民族傳統生態文化保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0BSH030);
6. 2009 天山——阿爾泰山游牧文化的調查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9JJD770033);
(三)代表性科研成果
專著
1. 《阿爾泰山游牧者:生態環境與本土知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 《回歸荒野—準噶爾盆地野馬的生態人類學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論文
1. Chenxiangjun, Four Pillars Underpinn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2023(2);
2. 《論邊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個著力點》,《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5);
3. 《本土知識與生態治理:新疆牧區習慣規范的當代價值》,《北方民族大學學報》(C擴\核心),2022(5);
4. 《帕米爾高原游牧生態文化與跨境生態合作》,《北方民族大學學報》(C擴\核心)2020(6);
5. 《消失的草原神圣性——透視草原生態的危機》,《文化縱橫》(CSSCI)2019(4);
6.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及牧區社會: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2019(2);
7.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游牧生態觀與社會秩序:以哈薩克飲食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2018(3);
8. 《草原牧區災害的人類學研究: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社會的田野調查》,《青海民族研究》(CSSCI)2017(3);
9. 《本土知識遭遇發展:哈薩克游牧生態觀與環境行為的變遷——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社會的人類學考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6(2),全文轉載;
10. 《吳澤霖先生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的實踐與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核心)2019(6);
11. 《本土知識遭遇發展:哈薩克游牧生態觀與環境行為的變遷——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社會的人類學考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2015(6);
12. 《阿爾泰山區游牧牧道:現代化擠壓下的游牧文化空間》(第二作者),載周永明主編:《中國人類學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13. 《草原產權變動在哈薩克牧區社會的反應與影響:以新疆阿勒泰富蘊縣為例》,《新疆大學學報》(CSSCI)2014(1);
14. 《野馬重返準噶爾盆地:野生動物保護個案研究:基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思考》《青海民族研究》(CSSCI)2014(3);
15. 《牧區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與思考:基于新疆牧區的個案分析》,《共識》(2013年秋刊10),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16. 《阿爾泰山區游牧哈薩克的信仰》,《中國民族報》,2014年10月24日第11版;
17. 《教育與教育生態:關聯性與關聯斷裂:基于哈薩克族牧區社會與現代學校案例的比較分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3(6);
18. 《知識與生態:本土知識價值的再認識——以哈薩克游牧知識為例》,《開放時代》(CSSCI)2012(7);
19. 《生計變遷下的環境與文化:以烏倫古河富蘊段牧民定居為例》,《開放時代》(CSSCI)2009(11);
20. 《從生態人類學視角研究本土知識:以新疆哈薩克氣象預測知識為例》,《新疆大學學報》(CSSCI)2012(5);
21. 《游牧生態-環境知識與草原可持續發展:以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為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C擴)2012(5);
22. 《游牧民的生態觀與環境行為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為例》,《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2);
23. 《移動的游牧社會組織功能及實踐意義—以哈薩克族阿吾勒為例》,《內蒙古社會科學》(CSSCI)2010(3);
24. 《游牧社會與物種多樣性保護:新疆普氏野馬野放個案研究》,《新疆社會科學》(CSSCI)2009(6);
25. 《傳統游牧管理制度與草原生態:以新疆阿勒泰富蘊縣為例》,載于長青等主編:《中國草原與牧區發展》,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年;
26. 《傳統游牧與烏倫古河可持續發展:以恰庫爾圖河段闊斯阿熱勒村為例》,《新疆大學學報》(CSSCI)2007(4);
27. 《新冠疫情中的美國結構性種族主義透視》(第二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2021(3);
28. 《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生態因子:生態-環境人類學認識》,《新西部》2007(3);
29. 《高校教師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學的方法探索》,《教育教學論壇》,2019(12);
30. 《數字化時代:人類學片在教學與研究中的作用》,《教育教學論壇》,2014(19);
主編
1. 《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2. 楊廷瑞“游牧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參編教材
1. 《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負責哈薩克、塔吉克及柯爾克孜部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
2. 《影視人類學》,載田阡,潘英海主編:《應用人類學》,科學出版社,2018年;
科普讀物
1. 《高原游牧,移動的精神家園》,《地道風物:帕米爾之心》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
2. 《新疆牧民為何年年千里轉場》,《森林與人類》,2020年第11/12期。
譯作
1. Peter Knech(日):“無薩滿”時代的薩,陳祥軍譯,載《無薩滿時代的薩滿—薩滿國際會議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2. Majorie Mandelstam Balzer(英):薩滿抗衡世界宗教的模式:從亞歐大陸到北美,陳祥軍譯,載《無薩滿時代的薩滿—薩滿國際會議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3. 卡爾-海因茲·科爾:早期國家中的作為“通用語言”的儀,陳祥軍譯,載王霄冰等主編《文字、儀式與文化記憶》,民族出版社,2007年;
五、教學及成果
(一)主講課程:
《民族學概論》《田野工作與民族志寫作》《文化人類學概論》《生態人類學》《影視人類學》《民族學通論》《應用人類學》等
(二)教學成果:
1. 2021.7 負責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
2. 2021.9 主持省級教研項目:湖北省優秀教學基層組織《民族學教研室》;
3. 2019-2021 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民族學負責人,教育部;
4. 2020.9 中南民族大學校級教研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通識必修課中的融入路徑探究(JYX20015);
5. 2019.1 參與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項目《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主講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部分,教育部(核心成員);
6. 2019.12 《融合信息技術的民族學專業課程思政化改革實踐研究—以“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課程建設為例》,獲國家民委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序5)。
六、各類獎項
1. 2020.06,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2. 2019.12,獲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 2022.05, 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4. 2015.03,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5. 2019.08, 入選“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養計劃”;
6. 2019.03,《阿爾泰山游牧者:生態環境與本土知識》獲武漢市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提名獎”;
7. 2012.10,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度“科研十佳”;
8. 2009.11,中山大學2008—2009學年優秀研究生;
9. 2008.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07年度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10. 2007.11,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賽區二等獎;
11. 2007.05,新疆師范大學2005——2006學年度優秀研究生;
12. 2006.12,新疆師范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人類學優秀田野調查獎。
七、指導學生獲獎
1. 2023.11,指導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通識課程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項課堂民族志研究》,編號:202310524028;
2. 2022.07,指導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疫情背景下一線女性醫務工作者角色沖突與調試經驗研究,編號:202210524025;
3. 2020.11,指導研究生獲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第十一屆研究生論壇三等獎;
4. 2019.12,指導本科生獲得“第二屆全國民族學類本科田野調查論文成果獎 三等獎”;
5. 2019.05,指導本科生獲得湖北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6. 2019.09,指導本科生獲得“建行杯”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三等獎;
7. 2019.11,指導研究生獲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第十屆研究生論壇二等獎;
8. 2019.11,指導研究生獲“2019氣候與健康傳播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9. 2017.07,指導研究生獲中南民族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10. 2014.11,指導學生獲得“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三等獎”;
八、受邀的學術講座
1. 2016.11.7,南京大學社會學系“謀思談”第13期:哈薩克游牧知識體系與草原生態;
2. 2016.11.16,武漢大學法學院,珞珈環境法講壇:從生態人類學視域探討環境習慣法;
3. 2016.12.06,中南民族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講座題目:民族院校中的“文化”教學;
4. 2017.10,劍橋大學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講座題目:走進他者,反觀自我:邊疆牧區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哈薩克飲食中的游牧生態觀與社會秩序;
5. 2018.3.21,倫敦大學學院(UCL)考古系,“Nomadic Ecological View and Social Order of Kazakh Diet in Altai Region of Xinjiang”;
6. 2018.6.19,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Diet Culture: An Epitome of Nomadic Ecological View and Social Order——A Case Study on Kazakh Diet in the Altai Steppe, Northern Xinjiang;
7. 2018.10.11,南方科技大學社科中心,講座題目:阿爾泰山游牧者:生態環境與本土知識;
8. 2018.11.1,中南民族大學學工部,講座題目:民族院校學生工作理念與實踐的思考:英國高等教育的考察與體驗分享;
9. 2018.11.10,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講座題目:生態人類學視域下哈薩克環境習慣法的當代價值與現實困境;
10. 2019.11.14,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座題目:語言分類、認知與行為:哈薩克游牧民的本土生態知識;
11. 2018.11.29,中國地質大學“震旦講壇”,講座題目:生態環境、本土知識與社會秩序——阿爾泰山哈薩克飲食視角下的游牧社會研究;
12. 2019.12.12,浙江財經大學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學術沙龍第27期,講座題目: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牧區災害的人類學研究;
13. 2020.8.18,受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邀請進行公益性講座,題目:讀書與人生;
14. 2020.12.3,中南民族大學學工部,講座題目:走進豐富多元的“文化”世界: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
15. 2022.4.29,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新莽論壇”第37場,跨學科視野下的田野與歷史:基于游牧社會的案例。
16. 2022.11.13,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生態社會工作前沿”系列講座第一講:生態文明視野下干旱區草原生態、本土知識與牧區社會”。
九、學術會議
1. 第二屆人類學與區域國別研究論壇“經驗世界、學科方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發言題目:帕米爾高原游牧生態文化與跨境生態合作,(2022.11.5-6);
2. 集體經濟、族群文化和鄉村共同體:鄉村振興的路徑探討,發言題目略,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2022.5.28-29,線上會議);
3. “中國經驗與人類學知識生產”青年論壇,發言題目:超越民族的地域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邊疆經驗(2021.12.4-5,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4. 第七屆民族研究青年論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建設,主旨發言:歷史資源、社會基礎與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邊疆視角(2021.10.16,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
5.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公共衛生安全視域下的“災害文化”與“強韌性社會構建研究開會,發言題目:今年公共衛生事件的災害民族志研究(實踐案例分析)(2021.10.8-10,深圳),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中心主辦;
6. 多面的田野: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新思考學術研討會,發言題目:民族學專業田野調查方法的教學與實踐探索(2021.5.10-11,廈門),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主辦;
7. “新世代的生態與人文——人類學的生態研究”學術工作坊,發言題目:生態環境、本土知識與習慣法:游牧民環境習慣法的當代價值(2021.3.20),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主辦;
8. “城鄉發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頒獎儀式,發言題目:西部邊疆城鎮化進程中牧區發展困境與社會治理路徑探索(2019年12月,北京),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與中央民族大學主辦;
9. 中國民族政策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發言題目:牧區政策變動在草原社會的反應與影響)(2019年12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
10. 2019氣候與健康傳播學術研討會,發言題目:游牧民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保護與應用(2019年11月,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
11. 第一屆“一帶一路”與民族地區發展論壇,發言題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游牧生態文化在帕米爾高原跨境生態合作中的作用于意義(2019年10月,昆明),云南民族大學主辦;
12. “流動時代的民族志與人類學”學術工作坊,移動、生態與游牧社會(2019年10月,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13. 2018鄉村旅游與文創空間研討會(2018年10月),發言題目:英國鄉村散記:社區營造與公益組織,廣東決策研究院主辦;
14. “文化、法律與生態”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北京),發言題目:生態人類學視域下哈薩克環境習慣法的當代價值與現實困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
15. 藏羌彝文化走廊非遺和傳統村落保護:經驗借鑒和思路創新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成都),發言題目:新疆草原生態區域布局與游牧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四川大學主辦;
16. “跨界、流動與區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1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主辦;
17. 2016年中國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多彩共生的人類學(2016年11月,上海),發言題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開發對草原生態及牧區社會的影響,中國人類學學會、復旦大學主辦;
18. “地方與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飲食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2016年10月,廣州),發言題目:哈薩克飲食中的游牧生態觀與社會秩序,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19. 第四屆旅游高峰論壇(2016年4月,武漢),發言題目:旅游開發對哈薩克社會與草原環境的影響;
20. 中國牧區草場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與實踐回顧(2016年6月,北京);
21. 2015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能源·環境·社會:從鄉村社區到全球(2015年11月,南京),發言題目:阿爾泰草原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基于哈薩克游牧社會的人類學研究;
22. 一帶一路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班(2015年12月,北京),發言題目:一帶一路:新疆北部資源開發與邊疆社會穩定;
23. 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掛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2015/12/23,北京);
24. 第三屆兩岸民族學與歷史學研習營暨兩岸人類學營(2015年7月,吉首市);
25. “兩岸三地應用人類學發展”學術研討會(2014年5月,臺灣),發言題目:影視人類學;
26. “視覺人類學與當代中國文化論壇”(2014年6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社院主辦;
27. “民族國家,牧區城鎮化與社會生活學術研討會”(2014年7月,張掖),發言題目:新疆牧區城鎮化的特點,難點及問題研究;
28.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2014年年會”(2014年10月,大連),發言題目:城市化進程中散居城市回族社區的特點及宗教適應性;
29. “海洋文化與人類學應用第二屆華人應用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會議”(2014年10月,珠海),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所主辦;
30. “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事務治理”研討會(2014年11月,廣州),發言題目:城市化進程中的牧區社會管理與困境;
31. “中國首屆路學工作坊”(2014年12月,重慶),發言題目:阿爾泰山游牧牧道:現代化擠壓下的游牧文化空間;
32. “草地制度變遷對牧區自然資源管理的影響學術研討會”(2013年5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主辦;
33.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3年年會”(2013年10月,成都),發言題目:知識與生態:本土知識價值的再認識:以哈薩克游牧知識為例;
34. “第三屆青年人類學學術論壇”(2013年12月,昆明),發言題目:草原產權變動在哈薩克牧區社會的反應與影響—以新疆阿勒泰富蘊縣為例;
35. “民族地區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北京),發言題目:新疆北部自然資源的開發方式、現狀及問題研究;
36.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2年年會”研討會(2012年9月,蘭州),發言題目:牧民與政府眼中的貧困及其原因分析—以新疆北疆牧區為例;
37. “生態人類學與牧區發展高級論壇:綠洲與草原”(2012年6月,石河子),發言題目:知識與生態:本土知識價值的再認識—以哈薩克游牧知識為例;
38. “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討會(2011年12月,廣州),發言題目:阿爾泰山哈薩克游牧民的生態觀與環境行為研究;
39. “第二屆青年人類學論壇:中國研究:他者與自者的視野”(2011年12月,廣州),發言題目:哈薩克游牧生態-環境知識研究;
40. “生態智慧:草原文明與山地文明的對話”研討會(2011年8月,呼和浩特),發言題目:從生態人類學視角研究本土知識;
41.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5月,昆明),發言題目:游牧民定居的再討論;
42. 中國草原產權變動與可持續利用”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成都),發言題目:哈薩克牧區草原產權變動與游牧民的反應——以新疆北部富蘊縣為例;
43. 中國牧區發展論壇(2010年11月,北京),發言題目:牧區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遇到的問題—以新疆阿勒泰富蘊縣例;
44. 2010年研究生論壇:當代亞洲人類學,發言題目:“Traditional Nomadic Management and Rangeland Environment”,(2010年1月,香港);
45.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發言題目:“傳統游牧與物種多樣性保護”,(2009年7月,昆明);
46. 第23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發言題目:“傳統游牧管理制度與草原生態”(2009年7月,北京);
47. “北亞草原的貧困、脆弱性與彈性”研討會,(2009年4月,北京);
48. “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題目:傳統游牧與烏倫古河可持續發展傳,(2006年11月,廣州)
十、田野經歷
1. 2022年暑假,前往新疆絲綢之路南道沿線進行田野調查;
2. 2021年暑假,前往新疆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縣進行田野調查;
3. 2020年寒暑假,在網絡上進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口述史調查;
4. 2019年暑假,在新疆帕米爾高原開展塔吉克傳統生態知識與牧區變遷的調查;
5. 2015-2016年寒暑假,在新疆塔帕米爾高原進行傳統游牧知識與生態環境調查;
6. 2016年6月,帶領民族學專業本科生在湖北省宜昌地區長陽縣做調查;
7. 2014年6月,帶領民族學專業本科生在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做調查;
8. 2010-2014年假期,在新疆阿勒泰、塔城地區進行哈薩克傳統知識的調查;
9. 2011年7月,赴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進行生計方式變遷的調查;
10. 2011年6月,帶領民族學專業本科生在湖南湘西鳳凰縣做調查;
11. 2008年5月,赴廣東云浮地區進行土地利用與規劃課題的調查;
12. 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新疆阿勒泰富蘊縣進行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
13. 2007年7月,在烏魯木齊進行都市化過程中文化的生產與民族認同課題的調查;
14. 2007年2月,在新疆尉犁縣奧坦木村進行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研究;
15. 2007年5-6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和伊寧進行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項目的調查;
16. 2006年6月-12月,在新疆阿勒泰卡拉麥里地區進行碩士論文的田野調查;
17. 2006年7、8月,在新疆阿勒泰進行傳統游牧與濕地可持續管理課題的調查;
18. 2005年10月,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進行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19. 2005年7、8月,在新疆昌吉進行校外青少年高危行為與艾滋病易感性的調查;
20. 2005年5月,在新疆伊犁鞏留和尼勒克兩縣參與世行評估的社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