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社會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MSW碩士點負責人;湖北省“七個一百”人才培養工程(哲學社會科學類)入選人員,2016年度武漢市“黃鶴英才(專項)計劃”入選人才,2020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民族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社會學學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工作聯合會監事長,湖北省立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
人物生平
2003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社會學專業 獲法學博士學位
2012-2013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訪學一年
2023-2024年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訪學一年
2003年至今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任教,曾先后擔任社會工作系主任,學院副院長,社會工作碩士點負責人。
代表作品
《非政府組織與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以艾滋病防治領域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9。
近年發表論文:
艾滋病防治領域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模式研究,武漢大學學報,2011(1)。
城市外來“散工”社區就業與社會支持——以武漢市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
大學生就業質量與社會資本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5)
艾滋病防治領域非政府組織的動力機制研究,載于《需求與回應——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支持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大學生就業與性別歧視,學習與實踐,2010(6)
智障者社交技能學習研究——以香港培澤弱智協進會元朗馬田一舍為例,社會工作,2009(1)。
失業治理長效機制研究——以湖北省為例,理論縱橫,2009(1)。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擇業意愿調查研究——以武漢高校為例,社會工作,2008(11)。
大學生支教實務中社會工作介入的潛在優勢,法制與社會,2009(1)。
社會工作應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功能運用,社會工作,2006(9)。
我國失業保險支付制度亟待創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5)。
韓國“新社區運動”對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啟示,社會工作,2004(9)。
社會資本——就業及職業階梯上流動的“有力工具”,江漢論壇,2003(4)。
城市社區經濟的結構功能分析,湖北社會科學,2002(10)。
試論國有企業職業分化及其面臨的難題,新疆社科論壇,2002(6)。
新生代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與社會支持——以武漢市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農村艾滋病群體社會歧視的維度分析,學習與實踐,2013(12)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綜合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探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5)
家庭資本與社會階層——基于CGSS2017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1(2)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信任提升路徑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
制度視角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距離,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社會流動視野下的農民分層研究,理論觀察,2016(11)
旅游扶貧政策下民族社區治理的多元權力結構探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0)
等30余篇。
近年主持項目:
1、主持并完成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社會工作在艾滋病反歧視中的作用研究”。
2、主持并完成2007年度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生之本——湖北省城市就業形勢調查與研究”。
3、主持并完成2006年度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社區矯正狀況調查與研究”。
4、主持并完成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轉型期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與社區共融研究”。
5、2013年主持并完成國際合作項目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on MSW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6、主持并完成2016年度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族地區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與實現路徑”
7、主持并完成2016年度湖北省教學改革項目“MSW課程建設與改革”
8、主持并完成202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社科重點項目“社會工作參與城市社區協同治理的行動策略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獲獎情況:
任教以來,先后獲得學院及學校教學競賽第一名、科研十佳、優秀共產黨員、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優秀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第九屆湖北省社科成果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