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湖北省第二屆“最美社科人”發布儀式在湖北廣播電視臺舉行,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柏貴喜教授入選。我校副校長、湖北省社科聯副主席段超作為發布人參加發布儀式。
“從繁華煙火,到無名村落;從柴米油鹽,到織染香墨;你收集人間的光彩,親身證說——世上,曾有大美來過。”這是發布儀式上組委會為柏貴喜教授制作的頒獎詞,是對他30余載立足田野調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民族地區重大現實問題、投身非遺保護的真實寫照。

30余年來,柏貴喜教授堅守初心,扎根田野沃土。他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調查,足跡遍布武陵山、十萬大山、五指山、大小涼山土家族、苗族、瑤族、壯族、黎族、彝族等民族地區。他傾心服務社會,助力非遺傳承。牽頭對我校民族學博物館館藏10000余件珍貴文物進行了整理,建立了“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在建立“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資源體系與基因圖譜”數字化平臺;承擔了非遺保護規劃和標準編制工作,撰寫的《民族傳統工藝保護與發展報告》分別被國家民委和云南省民宗委采納,《端午節保護評估報告》和《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預評估報告》得到文旅部和湖北省文旅廳的肯定。他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致力人才培養。始終堅守在本科教學第一線,堅持為本科生講授《民族學導論》和《西方社會學理論》等課程;先后指導了文化遺產保護方向的博士生、碩士生70余名,有10人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近年來,還與學校繼續教育學院等相關部門積極承擔文旅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工作,共舉辦8個班次,培訓各類傳承人300余人。
“最美社科人”活動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組織,旨在宣傳社科界杰出人物,引領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服務湖北經濟社會建設大局。活動開展以來,省內高校、黨校、部隊院校、科研院所、黨政部門研究機構等單位踴躍參與,共推選出54名社科工作者,其中10位榮獲“最美社科人”稱號。
(責編:楊科,審核:李利,上傳:楊科)